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11-02
從迄今為止的世界電影實踐來看,長鏡頭理論誕生距今也就半個多世紀,但各國拍攝的長鏡頭為主的影片為數不多。被人稱道的美國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的《奪魂索》,是長鏡頭的表率,全片只有8個鏡頭,8本,堪稱長鏡頭“先鋒”。
《奪魂索》這部影片“攝影機以俯拍一個衣帽間的全景開始,螺旋形地下降,成一個特寫鏡頭,表現女主人公手中的一把小鑰匙,攝影機的運動強調了這把鑰匙在劇情中的重要作用”。(《電影語言),第3頁)對于該片,喬治·薩杜爾介紹說,它是根據百老匯上演的一出話劇改編的,敘述兩個同性戀的大學生為了滿足他們想完成一個蔑視窮同學的行動,在學校里殺死了個出身貧困的同學。希區柯克為了在唯一的布景中拍攝這部影片,他使用了一種移動很方便的攝影機進行前后左右、穿堂入室的多景位、多角度拍攝,每個鏡頭常常在300米左右。這一技術上的杰出手法給制片廠帶來很大的節約,但對觀眾來講,并未收到像《蝴蝶夢》、《觸目驚心》、《美人計》等影片那么受歡迎的效果。
匈牙利有一位以長鏡頭拍攝電影的著名導演名叫楊素,他的《伊麗釵》片長65分鐘,只有13個鏡頭;而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的第二部《野蠻的快板》(1979)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滅亡,伊斯坦為了重整軍隊,實行了殘酷的“十一法”,凡報數到10的士兵就槍斃,結果引起公憤被罷官。這部影片只用了22個鏡頭。像這樣運用長鏡頭且技術精湛的場面調度的導演,在歐洲也不多見。70年代后,楊素的長鏡頭三部曲:《紅色贊美詩)(獲1972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我的道路》、《靜默與呼喊》都有不俗的表現。楊素導演的《紅軍與白軍》,則是他達到了長鏡頭高峰的影片在我國較早具有長鏡頭風格的影片,是韓小磊編導的《見習律師》,這部片子共用了320個鏡頭。2分鐘以上的鏡頭有13個。由于他運用了長鏡頭,使影片形成突出的紀實風格,長鏡頭在展示豐富的生活細節、廣闊的社會背景和復雜的人事關系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部影片的藝術探索、創新是可貴的。
2002年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導演了一部影片《俄羅斯方舟》,獲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最佳視覺效果獎,全片動用了幾百位演員,穿越35個宮廷房間跨越4個世紀,以96分鐘,一鏡到底。影片在末代沙皇的盛大華爾茲舞會中結束。這個長鏡頭是用高清攝像機拍攝的。
筆者認為,任何高超的理論都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全世界純粹的長鏡頭電影屈指可數,這就表明它的理論有明顯的局限性。
長鏡頭的理論探索
1.巴贊把段落鏡頭理想化了,藝術需要感情,藝術需要概括、省略、集中、典型化……事物無論巨細,不管是否關乎宏旨,如果都要纖毫畢現,一覽無余,電影將長得可怕,過于瑣碎的生活細節將令觀眾窒息。蘇聯導演羅姆拍的《死亡的船》有個鏡頭長達135英尺,被愛森斯坦認為“完全是非電影化的”。
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的《蝕》,其中證券交易所的鏡頭就較長,令人厭倦。藝術總是要有所選擇的,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選擇,也就沒有藝術。人類社會生活盡管有無可比擬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它和藝術盡管兩者都是美,但是人們不滿足于前者而要求于后者,就因為后者是經過選擇、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緣故。
2。巴贊沒有局部與整體關系的理論,在他看來,鏡頭之間的聯系就是簡單的連接,而不存在闡明性的關系。他認為每個鏡頭都忠實于真實,對整體就不必擔心,如此一來,就如美國電影理論家布·漢德遜所說:“只有套真實的理論,卻不會有美學的理論。”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