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因為有語言,人們之間才能傳遞信息,表達思想,抒發情感。而電影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通過
視聽語言來向人們傳遞信息、思想、情感的。
視聽語言就是利用視聽刺激,合理安排向受眾傳播某種信息的一種感性語言。它是以電影、電視、電子游戲等為主的視聽媒體,是在當代社會極度繁榮以及相關視聽技術高度發展的局面下生成、定型并體系化的。
接下來,中影人藝考編導培訓便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視聽語言是怎么影響人與影像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人的視聽感知特性 我們要掌握視聽語言的特性和規律,首先必須知道人類的視聽感知特性。因為這個特性,潛在地決定了人類對于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的感官,并且決定了電影、電視甚至電腦游戲等視聽媒介的表達和技術發展方向。
因此,了解我們人類自身接受影像和聲音時特有的心理、生理機制,對我們掌握并熟練運用視聽語言來表情達意,具有先決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視覺暫留原理
所謂視覺暫留:是指人眼在某個視像消失后,還可以讓這個物像在視網膜上滯留0.1?0.4秒左右的時間。原本記錄在電影膠片上的只是一幅幅靜態的照片,人們制作影片時就是利用視覺暫留原理,把這些割裂的、不完整的照片連成具有時間連續性的、一連串流暢的、運動著的影像片段。這種視覺暫留是每個人都固有的生理、心理感應特性。
所以,當電影膠片以每秒24格畫面的速度勻速轉動時,觀眾視網膜上的物像會彼此交替,膠片上一系列靜態畫面就會因為視覺暫留現象的作用,而給觀看者造成一種連續不中斷的視覺印象,產生逼真的運動感。這樣,電影觀眾就把一系列電影膠片上的靜態畫面視為流暢自然的運動影像。
(二)似動現象
似動現象也是被影視所利用的人類重要的視知覺特性。它與視覺暫留原理一樣,不但具有生理依據,還有一定心理作用參與其中。
這種似動現象還是動畫影視的原理,觀眾在觀看動畫片時,之所以感知到屏幕上的動畫角色在運動,是因為繪制好動畫角色的一格格畫面以高頻率依次閃現,帶給觀眾們逼真的運動感覺,讓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運動過程。
根據科學考察,人類似動現象產生的根源在于:當我們的眼睛從一個刺激轉向另一個刺激時,相關肌肉的動覺線索被解釋為物體運動的緣故,即我們眼睛同兩個物體之間距離的改變,而不是實際物體的移動,才是我們產生運動知覺的必要條件。
(三)心理補償機制
觀眾能感受運動的影像,能夠在二維平面的銀幕上看到三維的影像空間,除了視覺暫留原理和似動感知的生理機制以外,更重要的還在于人的心理原因。即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對影片畫面之間的斷裂作出心理補償,從而最終實現對電影、電視的觀賞。
觀眾對影視媒體中運動影像的感知,不光是生理,更是智力參與的結果,是觀眾根據左右對稱、近大遠小等日常生活中對運動和空間的感知,組織感官材料的結果。所以,銀幕上的運動不是真實的,而是通過心理補償機制在觀眾的腦子里完成的。
影像的特點:記錄性和幻覺性 照相和影視作為科學技術的產物,它們都采用半自動化機械來復制現實,以光波、聲波形式來記錄生活的真實圖景。所以這些被記錄下來圖景,可以讓事物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因此,被看到的事物看起來就像是非介質傳播的,帶有令人信服的真實感。所以,紀錄性是影像的重要特點之一。
我們談影像的紀錄性,強調了影像是通過攝影機等機械來捕捉客觀生活中的真實事物。同時,我們又認為電影、電視中的影像,在很多時候并不完全等于現實本身,反而更像是一種贏得觀眾真實感的出色的幻象,具有毋庸置疑的幻覺性。
依靠幻覺性,呈現于二維銀幕的電影影像能在觀眾腦海中生成真實的三維立體圖景,觀眾能沉浸在電影的敘事中,完成對整部影片的欣賞并投入深切的感情,能夠在片中猛獸、鬼怪襲來時,不由自主地往后靠。所以,電影需要記錄性和幻覺性相結合,兩者缺一不可。
最后,電影、電視的誕生、發展與普及,告訴我們除了人們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外,我們還有又多了一套語言——
視聽語言。這種語言為我們描述、展現、講述了一個事件或者一系列事件的影像體系,是按照選定的敘事方式組織安排成的符號和象征體系,更是對無窮大千世界和紛繁萬象的具體再現。因此,電影不僅在我們的生活占著重要的地位,也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不一樣的真實世界。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