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10-31
拍攝長鏡頭的必備條件共有五條:
1。首先要求導演本人有較高的藝術品位
在一部影視劇中,拍不拍攝長鏡頭,雖然并不代表該劇的優秀與否,也不影響導演在文藝圈的影響力,但的確存在這樣一個事實:在世界公認的大師級導演作品中,我們能夠找到許多長鏡頭的段落,而且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如美國的奧遜·威爾斯、希區柯克;意大利的費里尼、安東尼奧尼;瑞典的伯格曼;蘇聯的塔爾科夫斯基、帕拉讓諾夫;日本的溝口健二、小津安一郎;希臘的安哲羅普洛斯:伊朗的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等等。這說明了他們對影像品質有著更高的要求和獨特的時空構想與調度。當然還有一個共通點:呈現和挖掘長鏡頭理論的核心價值—不分割完整的空間和連續的時間的內蘊。
2。導演和攝影在拍攝前對鏡頭事先必需有精心周密的設計
影視導演既不隨隨便便,更不敢憑一時情感沖動去拍長鏡頭,而一切都要有經過深思熟慮的研究,提出細致的、切實可行的拍攝計劃,就像舞臺演出,事前要有認真嚴格的排練,實拍時攝影師又必須準確地加以執行。
3。被拍的內容有嚴格的選擇性
長鏡頭的內容一般人物行動復雜場面宏偉、戲劇性沖突豐富、環境廣闊多變,重場戲中的重要段落,豪華的社交場景,偉大的戰爭場面等等,凡必須采用長鏡頭的地方才用,反之則不適合用英國影片《王子復仇記》中,在揭穿篡位國王的真面目那場戲里,也用了個很好的長鏡頭。攝影機一直對著那些演員移動,鏡頭圍繞著宮廷半圓形往返來回,每次在近景中往往突出刻畫不同角色的精神狀態:忽兒是國王恐懼的心理的增長;忽兒是霍拉旭如夢初醒;忽兒是哈姆雷特發狂似的勝利情緒,最后是在場者全部發現了國王克勞狄斯神色失常,終于真相大白。
蘇聯影片《雁南飛》中,也有一個較好的“長鏡頭”,即“送別”,當影片女主人公薇洛尼卡在人群中鉆出鉆進,到處尋找即將奔赴前線的愛人鮑里,這時導演用了一個很長的移動鏡頭,不僅交待了戰爭年代車站紛亂的環境,而且透過多種角度和方位,一方面展現鮑里斯也在人群中尋找微洛尼卡;一方面又細膩地刻畫了女主人公心急如焚的焦灼心情。薇洛尼卡越過障礙,分開人群,終于她發現了鮑里斯,但長長的擁擠的人流,隔斷了她,使他倆無法接近。薇洛尼卡向鮑里斯扔去一包餅干,但鮑里斯沒有發現接著鏡頭搖下,一個特寫,餅干在人們的腳下踩碎了,薇洛尼卡的心似乎也跟這餅干一樣碎了。這個長鏡頭有效地渲染了人們的生離死別,突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
根據托爾斯泰同名小說改編的蘇聯影片《戰爭與和平》(4集),可以說是一部有濃厚的長鏡頭風格的影片,它極其有力地為巴贊的這一理論,提供雄辯的論據。
《戰爭與和平》中,大約不下上百個長鏡頭,略略分類,我們不難窺見多是用在宮廷和貴族舞會、奧斯特里茨戰役、波羅底諾法俄騎兵的戰斗、莫斯科大火、拿破侖的敗北…或若干深入刻畫人物的重場戲上。它們幾乎無一不是表現豪華的場面、雄偉的戰場殊死的拼搏、復雜的目不暇給的行動;無一不是采用氣勢磅礴、宏偉異常、絢麗繁復、沉郁頓挫的潑墨手法。恰恰是在這些地方,長鏡頭的電影語言,方可自由馳騁,神通大顯,勾魂攝魄而不是像有的導演那樣,如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導演的《巡回藝人》,長達4個小時的影片,只用了80個長鏡頭,他的《尤利西斯之旅》,幾乎是把片花在“穿堂入室”或漫漫長路上,在杯水風波中硬拍長鏡頭,這樣失卻重大內容的長鏡頭,為長而長的鏡頭,實難令人贊賞
4。演員要有高超的表演技巧
因為演員在表演過程中的任何一點差錯,無論是形體、表情、細節上失誤都會造成重拍。而長鏡頭的重拍,耗片量令人咂舌。沒有爐火純青的表演就不可能拍好長鏡頭。李少紅導演的《橘子紅了),是2000年的熱播電視連續劇,亦屬優秀電視劇范疇。但結尾長達約8分鐘的敘述及描寫女主人悲戚紛紜的內心世界的長鏡頭段落時,立意是好的,但呆滯的表演和單一構圖,并未帶來好的效果
5。先進精良的攝影器材
導演拍攝長鏡頭光擁有優秀的攝影機或攝像機不夠,重要的是擁有先進和能勝任若干技術要求的一系列攝影附屬設備,如移動軌,大型升降機,連續照明設備等等沒有這樣的設備,別說拍長鏡頭影片,就是拍一兩個長鏡頭也極其困難。因為拍攝一個有意味的長鏡頭,除內部的場面調度外,還需要攝影機或攝像機移動拍攝,乃至綜合鏡頭的運用。
例如影片《小兵張嘎》中,在拍游擊隊隊部那場戲時,就費了很大的力氣,動員了一切可用的設備,鋪了長軌、架了升降機,安上攝影旋轉云臺,還由聶晶和另一名攝影師,從墻內到墻外運用“接力”方式,排除了重重困難好容易才把這個鏡頭拿下來。
巴贊說:“只有鏡頭的不偏不倚的特點,才能澄清習慣與偏見的對象,才能澄清使我們的觀察力變模糊的思想迷霧。”按照巴贊的觀點看來,澄清的唯一方法就是“取決于尊重空間統一的簡單照相”。這種把蒙太奇理論與“長鏡頭”理論截然分開,并使之完全對立的做法:好就是絕對的好,壞就是絕對的壞,這就不能不使巴贊陷入“形而上學”的泥坑不能自拔。
攝影機、攝像機的鏡頭,總是要借助人去掌握的,誠如魯迅先生所說:文學不借助人,就無以表示性。只要鏡頭還為導演與攝影師、攝像師控制和操縱,“不偏不倚”公允之狀可掬的情形,恐怕很難達到。電所以盡管“長鏡頭"學派,是值得重視和悉心研究的學派。它不需要視覺上的分切常常可以達到場面逼真、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但其實施卻并非易事。
俗話說:“鶴有所短,鳧有所長”。根據實際需求,綜合使用一般的鏡頭外部剪輯和鏡頭內部組接的長鏡頭拍攝的方法,才是最合理的辦法。因此,把“長鏡頭”捧上了天或把蒙太奇理論打翻在地都同樣不明智。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