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10-29
本篇文章給大家帶來的視聽語言知識是蒙太奇連接技巧中的音樂式連接與邏輯式連接。
音樂式連接
音樂在場景的自然轉換、情節的連接和情緒的轉變等方面,都有巧妙的作用。如在影片《城南舊事》中,《送別歌》的主題音樂貫穿全片。影片的開頭,隨著片頭字幕,管弦樂引出《送別歌)的主旋律。它伴著叮當的駝鈴,把人們引進了20年代的北平一蜿蜒的長城、烽火臺、盧溝橋,給予現眾難忘的印象:景色依舊,物是人非。以后,《送別歌》又響徹在學校的畢業典禮上。配著歌聲,小英子看到“小偷”和他的弟弟,表現出那樣動人的手足情誼。她那天真稚嫩的心被深深地震動了。及至“捉賊”一場,她躲在宋媽身后,使勁地咬著嘴唇,目送“小偷”被押著漸漸遠去。這時,又響起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送別歌聲。接著歌聲轉為洞簫獨奏主題,更增添了小英子的無限悵惘。結尾,在蕭瑟的秋風中,小英子與母親、弟弟坐在馬車上,與宋媽告別。這時,又響起了《送別歌)的變奏旋律,似乎在娓娓地向觀眾訴說著離情別意。在整部影片中,音樂就像用金針、銀線把散亂的各個“布片”,連接成一件美麗的“衣衫”。它與銀幕形象和諧一致,宛如泉水潺潺,流入人們的心田。
電影中,有時兩段難以連接的情節,經音樂的組接,也能令人感到十分融洽熨帖。影片《風雪大別山》中有段音樂,就是這樣的例子:當鄭從義(指導員)因掩護主力撤退而壯烈犧牲以后,銀幕上出現了兩個空鏡頭:莊嚴肅穆的群山,郁郁森森的林莽,配以悲壯的音樂旋律。之后便是吳紅英她們帶領鄉親撤退,與白狗子遭遇、搏斗、逃散的情節。這前后兩個邏輯聯系并不緊密的片斷,經音樂的“巧妙銜接”,取得較好的效果。
以上轉場,便是用音樂完成了它的跳接,達到美妙的藝術效果。
音樂連接在表現影片中戲劇性的沖突場景時,更有其特殊的魅力。典型的例子如日本影片《砂器》結尾的一場戲:音樂廳里,影片的主人公和賀英良在演奏他的鋼琴協奏曲《宿命》,曲調悲壯、激昂,畫面上出現了一系列意識流式的閃回、倒敘和平行情節:童年的回憶;父親帶著秀夫到處流浪要飯;警察的偵察會議;京西的回憶;他訪問的對象的回憶;他見到父親的情況—畫面又回到音樂廳。和賀英良狂熱地演奏著《宿命》……在這一切交錯連接的畫面中,它所表現的劇情和思想,我們都能在《宿命》音樂中感受到。因此,這段戲,音樂已不是一種簡單的畫外附加物(許多不高明的影片往往如此),它已經成為影片的蒙太奇構成的一個主要因素。它很好地體現了普多夫金強調的“聲畫雙重節奏”的完美統此外,電影中的音樂連接還具有跳躍、概括、凝練的特征。如在電影《非凡的愛瑪》中,一開頭,愛瑪的歌聲響起,伴隨著的是一組組跳躍的鏡頭,通過愛瑪在報刊上的照片和她嘹亮的歌聲,簡略地介紹了她的成名過程,染了電影的氣氛。
邏輯式連接
按照生活的邏輯,事物發展的邏輯,將前后不同空間的鏡頭連接起來。
例如,由超級天后歌星麥當娜主演的美國電影《貝隆夫人》,描寫了伊娃(貝隆夫人)從少女到35歲的一生坎坷而光輝的歷程。影片從貝隆夫人逝世的國葬開始,閃回到她的少女時代、她父親的葬禮,接著隨歌唱家進入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步入社會,一度成為有錢的商人、拍時裝模特兒的攝影師、有權勢的軍人的玩物。這種邏輯發展,使伊娃最終成為了貝隆總統夫人,亦讓自己登上了副總統的寶座,這一切都是運用的邏輯式連接。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