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7-25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新聞采訪。新聞采訪是新聞工作者為向大眾傳播新聞事實,通過觀察、訪談等手段,對可能受到廣泛關注且鮮為人知的信息進行的搜集活動。
盡管采訪看似只是發生在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簡單對話行為,但是采訪并不只是向采訪對象拋出一連串的問題等待對方的回答,也不僅僅是用筆詳細記錄采訪對象的話語。
新聞采訪實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因此其中包含著許多人為的、主觀的情感因素。隨著采訪環境和采訪主題的變化,記者不僅僅要能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迅速地捕捉到有效的信息,并及時予以記錄,還要增強采訪的技巧性,以便從中獲取更有價值的信息。
一、新聞采訪的特征
1、目的的差異性
新聞采訪是一種調查活動,但是和司法人員為了判案而核實案情,機關干部為了推動工作、總結經驗教訓而開展考察工作不同,采訪工作是為了寫出新聞稿件和傳播信息而開展的活動。
2、時間的限制性
新聞強調時效性,報紙有截稿時間的限制,且時間差就意味著新聞報道的“獨家”性,所以記者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采訪并寫出稿件,把新聞傳播出去,超過了限定的時間,新聞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
因此,記者必須具有強烈的時間觀念,講究高效率、快節奏,做到“聞風而動”,時刻關注社會上的新變化、新動向、新事件、新問題,把握時機和主動權,以最新的信息贏得受眾的歡迎。
3、項目的突發性
記者的大部分采訪是帶有突發性的,不像一般的調查活動一樣事先有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
記者往往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收到通知,立即切換狀態,趕往事發現場進行采訪,以便掌握到第一手情報,及時進行傳播。
4、需要的廣泛性
記者的采訪活動涉及面大、接觸范圍廣,各行各業新近發生的新情況、新成就和新進展以及出現的新問題、總結的新經驗,都能夠被記者加以利用,以新聞的形式傳播給大眾,以滿足不同層次、各個行業受眾的需要。
5、知識的全面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大眾科學知識水平和文化修養水平的提高,受眾的需要越發呈現出多樣化、全面性的特點,加上新聞涉及面廣的現實,因而記者應當成為“雜家”。
正如我國杰出的新聞記者范長江所說“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思想,廣闊的活動天地,這對于一個記者是非常重要的。記者做到最后,一定要博學。記者寫一篇報道需要有廣泛的知識,深厚的積累。”
同時,記者還應成為“專家”,即在某一方面“專”,這樣才能在他熟知的領域里很快發現有價值的新聞,提出獨到的見解并開展有深度的專題報道。
6、活動的艱辛性
由于新聞采訪在活動方式上具有廣泛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因而要求記者要勤跑、勤問、勤看、勤想、勤記。時間的緊迫性使記者必然要付出艱辛的勞動。
一些采訪活動深入戰爭、災難的第一線,對記者的意志力和身體條件都是極大的挑戰。香港媒體對于記者有這樣的說法:“鐵腿,馬眼,神仙肚”,這充分體現了記者采訪工作的艱辛。
除此之外,新聞采訪還講求“用事實說話”,即新聞信息的真實可靠性。
記者在發掘和傳播新聞時都要將信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典型事實、再現場景、背景材料以及借用同期聲等手段突出新聞的真實性,向大眾展示真實的事件。
二、基于新聞采訪特征的采訪技巧
1、采訪前的準備要充分
這是采訪能否成功的關鍵,采訪前的準備越充分,采訪成功的把握也就越大,這樣的采訪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里所說的準備主要包含宏觀上的準備和微觀上的準備兩個方面。
宏觀上的準備,也就是平常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
時代的發展對新聞采訪報道方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眾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對客觀事實的報道,而是向縱深報道、經濟分析、高端訪談邁進。
這就要求記者能夠突破就事論事的傳統報道模式,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對重大事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報道,并不斷挖掘事物的深度和廣度。
這些變化都對記者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豐厚知識儲備的記者才能夠作出更加專業和深入的報道。
另外,在面對突發事件的報道,無法事先準備時,日常工作中的知識經驗積累就更加顯示出其作用,能夠運用知識因勢利導地完成突發采訪任務,也是優秀的記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微觀上的準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要熟悉采訪對象。如果記者沒有事先對采訪對象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就必然會在采訪中遭遇阻礙,也會增強他人對自己的不信任感。
記者面臨的每一個采訪對象都有其職業特點、個性特點,無論記者本身的知識多么淵博、采訪經驗多么豐富,面對不同領域的不同對象時,都會感到自己的不足。
尤其是在采訪專家和科學工作者的時候,記者更應該對采訪對象的工作和專業知識進行一些了解,這些了解可以從一些文字材料和其他形式的間接介紹中獲得。
其次,要明確采訪的問題。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新聞采訪亦應如此。采訪前對問題的明確,能夠在采訪過程中讓采訪對象提供更多的新聞素材。
記者可以事先列出采訪的提綱,羅列出采訪過程中可能會問到的問題,這些問題首先要圍繞著采訪的主體展開,同時一定要注意問題應盡量具體,避免過于籠統和含糊不清,也不可過密過碎。
這樣的準備能夠有效地提升記者獲取信息的數量和質量,也能夠幫助記者在確定的方向和思路下展開采訪工作,而不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第三,在面臨對突發狀況的采訪時,應事先明確各崗位,包括文字記者、攝像記者、編輯等的分工,采取多線開工,各崗并行的方式,避免采訪過程中的混亂局面。
同時,記者應積極從最初獲得的線索中采集到更為全面的信息,以便于到達采訪現場后能第一時間找到采訪對象,爭取更主動。
2、采訪中的應變要靈活
在采訪的過程中,不僅態度要真誠懇切,而且要注重提問的技巧,方式要靈活。
首先是靈活多樣的提問方式。提問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正面提問、引導性提問、追問和設疑四種方式。
正面提問是一種最基本的提問方式,是指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不拐彎抹角。一般包括開放式和閉合式兩種問題。
前者是指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不要求對方有固定的回答,可以暢所欲言,不做過多的是非評判;后者則是要求對方給出明確的答案,即“是”或“否”。
引導性提問,就是問題內容包含了提問者對事件的解釋和想法,引導對方向某個方向作出回答。通常被用來在記者對事件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是記者在發掘事實的過程中一種積極的發問姿態。
追問,即窮追不舍。為了將問題問深問細,記者要善于從對方的回答或行為細節中發現關注點,形成新的問題,不斷地追問,以更深入地了解事實真相。
巧妙設疑是獲取新聞的一個重要的手段,也就是記者有意地隱蔽語言動機,借用他人的言談來引起采訪對象急于“解釋”的回答。也可以是在話中設置懸念,勾起對方的好奇心。
另外,采訪筆記的記錄,這是事后編輯和整理的重要證據。
采訪內容所涉及的問題往往是很多的,如果光憑對交談的回憶,很難整合出一篇報道,所以要在采訪過程中做好文字記錄。
在記錄的時候也要注意靈活處理,并非面面俱到,點點都記,而是要針對一些重點(包括數字、地名、人名等)、有意義的事件進行記錄,對采訪對象的精彩言談也應有所記錄,便于日后引用。
3、用事實說話,求真求準
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的靈魂和意義所在,因而必須將真放在第一位。
首先,記者要正確把握“快”和“深”、“快”和“真”的關系。記者的采訪往往有時間的限制,因而快是記者的第一要務。
記者的快主要體現在:快速進行準備、快速熟悉背景、快速尋找知情人、快速打破與采訪對象之間的隔閡、快速分析材料、快速提煉主體、快速確定報道方案。
然而,凡事欲速則不達,速度太快常常會影響記者對事實深度的挖掘和對真實性的審核。所以記者不僅要快,還要準和真,在進行全方位的調查,有大量的人證物證的情況下才能做出報道。
因此記者要努力提高采集本領和辨識能力,及時作出應變,盡可能地兼顧速度和真實、速度和深度的關系,做到快而詳、快而真。
其次,記者本身要端正采訪動機,以客觀公正的態度面對每一次采訪,不能將個人的情緒和主觀情感體驗強加到采訪對象身上,做出失真的報道。
正確的采訪動機是不帶有任何個人主觀的情感色彩的,一旦記者懷著一定的動機進行采訪,就會導致新聞報道失去意義。如一些記者違背職業道德收取某一方給予的所謂“好處費”,從而做出有利于這一方的報道,這樣的行為應該是嚴令禁止的。
采訪是記者獲取新聞素材、了解事實真相的重要方法,它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值得記者去追尋、探索。
只有掌握了采訪技巧,記者才能在采訪時如魚得水,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從而寫出好文章,給予大眾真實新鮮的報道。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