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6-13
一、新聞活動的非商品性
長期以來,我國的新聞活動一直是受到政府高度控制、管理和約束的,國家規定其活動范圍支付其開支費用、分配其人員設備,采用的是政府直接干預的經營方法,我們的新聞活動只講社會效益,不講經濟效益。這種管理經營體制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轉型期,即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轉型,從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轉型,從封閉、半封閉社會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①體制的改革和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媒體的發展,作為社會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大眾傳播媒介,其體制、技術、規模、結構和內容各個方面都顯示出了新的、可稱之為革命性的變化。變化之巨使它成為社會變革中一個突出的部分,其社會功能的擴展和公眾對其使用方式的變化也引起了會各界的注意。②媒介的多樣化功能開始日趨完善,媒體的新聞節目開始逐漸淡化了指令色彩,以其輿論監督、服務大眾、社會調適、文化教育的全方位功能影響著大眾的生活。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電視作為一個信息產業部門必將走向市場,也就是說,媒體節目運作所需要的一切資源都必須通過市場來獲取和調節,即使非商品性的新聞節目也被納入了市場經濟范酸,接受市場機制的調節。
然而,新聞活動畢竟是一種階級性很強的社會活動活動首先體現的是本階級的意識。“從經濟學角度講,任何一種新聞的使用價值都是為了滿足‘生產’這種新聞的階級的要,并不是為了他人。馬克思主義的商品理論告訴人們,任何個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使用價值都是為別人而生產的希望得到的只是商品的價值。這就是說,為了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的勞動產品不是商品。可見,新聞產品不是商品,那種把新聞視做商品的觀點是錯誤的。”
二、新聞活動如何接受市場調節
新聞節目是大眾傳播媒介傳遞的信息產品,而并非商品但是現有的市場機制仍舊對新聞節目具有一定的調節和規范作用。這種特有的調節和規范作用主要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一) 人員調配的自主性
新聞節目在人員運用和組合上,具有十分自由和寬泛的空間,不像以往由上層機構統一任用、統一安排,開始具備了獨立策劃的基礎。
(二) 資金調配的獨立性
在計劃經濟的社會環境中,新聞活動和市場處于脫節狀態,進入市場經濟大環境后的新聞節目,其經費運作不再是通過政府行為來完成,而是通過市場行為來解決,開支是由節目組獨立核算來完成的。
(三)內容選擇的限制性新聞活動雖然和市場接軌,按照市場運作的規律來運行,但是這種特點并不直接體現在對新聞節目內容和導向的選擇上也就是說,政府對新聞節目內容和導向具有絕對的把關作用。
正是因為上述這些特點,現今的新聞節目策劃,多半是將新聞節目策劃的自主性建立在新聞節目的階級性基礎上,在此基礎上再按照市場的需求加強對新聞活動的調節,這是新聞節目策劃須要履行的雙重標準。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