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7-12
2018年7月10日上午,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教授在民主湖報告廳為重慶大學第四期“網絡與新媒體講習班”全體學員作了題為“生態、算法和用戶——網絡化社會與新聞業研究”的講座。講座由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曾潤喜研究員主持。
張志安教授先從網絡化社會的發展趨勢談起,并將新聞業態研究、算法問題、互聯網用戶研究置于這一大趨勢下進行探討。他認為,從物質條件的角度出發,網絡化社會中存在三個不同維度的媒介:人的身體、大眾傳播的技術性生產手段以及數字技術,其中人的身體既是一種新的媒介,也是近期學術研究的熱點和富礦。
移動互聯網給新聞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傳統的新聞生態也面臨改變,對此張志安教授提出了“新新聞生態”的概念。在他看來,“新新聞生態”有別于傳統的新聞生態,包含多個行動主體:專業媒體、機構媒體、自媒體和平臺媒體。專業媒體更多強調國家授權資質和宣傳主義;機構媒體整合了宣傳、服務、咨詢等功能;自媒體代表了草根文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社會動員的資源;而近年來興起的平臺媒體則成為資本、技術驅動下以內容為主導的行動社群。他指出,現有對新聞業研究的視角大多集中在專業媒體的內容、話語層面,而對機構媒體公共傳播功能,自媒體基于社會運動需要的情境化、碎片性、偶發性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模式,平臺媒體背后資本運作邏輯的研究相對匱乏,因此作為研究者要打破劃分媒體類型的靜態思維,關注不同行動主體的流動性和權力關系的變化。
隨后,張志安教授為學員分享了自己的相關研究,他通過“大米”和“小米”的案例具體解釋了機構媒體非常規化的內容生產和對用戶身份認同的增強。結合《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分析自媒體借助內容的代入感和真實的情感對真實性的再建構。他還進一步解讀了機構媒體與專業媒體的互動關系:一方面機構媒體為專業媒體賦權,另一方面機構媒體在情境中獲得很強的專業性,受眾可以從機構媒體獲得要素性信息,但是機構媒體的公共性值得進一步探討。
張志安教授說,在網絡化社會的語境下,分析算法可以從內容、媒體—平臺、用戶—對象,技術—系統四個維度分析,過去研究傳統媒體的受眾主要考察媒介接觸,現在的研究則需要關注興趣、注意力和自主性等問題。此外,他還提出豐富中國媒體研究學術想象力的四條路徑:拓展研究對象,拓展分析框架,強化問題意識以及強化闡釋能力。
如何研究媒體從業者?張志安教授認為研究既要符合網絡化社會的發展趨勢,又要適應研究對象的變化,關注角色的流動性、資本積累和轉型話語。他指出專業媒體人積累的資本作為一種流動的資本如何在職業轉型和功能變遷中發揮作用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最后,在學員互動環節,眾多學員踴躍提問,對于學員提出的媒體行動者背后的資本流動如何考察、如何培養問題意識等問題,張志安教授都做了詳細的解答。
(來源:重慶大學)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