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7-08-25
馮小剛做了幾代導演想做沒敢做的事,超越自我,戳破了百年定律震驚中外
“你確定...這是電影?”西班牙第64屆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藍眼睛的老外,各個都瞪大了眼睛。
首映開場前20分鐘,媒體和業內人士就已在觀影場外排起了長龍。只見16 : 9的標準電影標準熒幕上出現了一個1:1的圓。在這個圓里,一向霸氣的范爺四處奔走為自己伸冤。她就這樣一直走啊走,從春天走到冬天,從長發走到短發......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劇照
這部怪片兒叫《我不是潘金蓮》,導演叫馮小剛。1895年電影誕生以來的構圖黃金定律,就這么被一個圓,戳破了。
有人說這是制造營銷話題和噱頭的手段。可就是憑著這部電影,馮導拿走了這屆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貝殼獎,范爺則得了最佳女主角“銀貝殼大獎”!而這部片子還獲得第41屆多倫多電影節的“國際影評人獎”。
拍電影就要拍就得拍點不一樣的,作為中國最具票房號召力之一的導演,自《私人定制》之后,馮小剛已經兩年多沒拍片了。而這兩年,不少導演賺得盆滿缽滿。媒體也說,中國電影正迎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可馮小剛不這么想。他二郎腿一翹,手往胸前一插:“去年我覺得中國電影就是,有沒有白百何、有沒有Angelababy,有沒有那幾個小鮮肉,有的話,行了,開機。”
所以這兩年,他拍拍手機廣告,參加綜藝節目,跟徐老師秀秀恩愛,唱唱歌,順帶拿了個影帝。他在等,等一個能讓他興奮的故事。
看過《我不是潘金蓮》原著的人都說,“這不是一部當代中國導演能拍出來的電影”。
農婦李雪蓮,為生二胎和丈夫“假離婚”,結果被真離婚,還被丈夫說成 “潘金蓮”
于是二十多年間,她不斷上訪伸冤。
計劃生育糾紛,農婦告狀,村人坑騙,公務員困境,官場潛規則……
主題涉及政治與現實、個人與法度等,濃縮進120分鐘的電影里,的確有難度。
馮小剛卻對這故事愛不釋手,2015年10月2日,他在微博上寫,“現在開始磨刀,年底開練。想著就讓人興奮。”
誰說范冰冰是花瓶?拍這樣一部“圓電影”,不容易。第一步,就是選角兒。
李雪蓮雖是個農婦,可也是村里一枝花,個子高挑,長得也好看。馮小剛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十二年前合作過的范冰冰。
那時候,他、范冰冰和劉震云三人組合拍的《手機》,讓范冰冰拿下人生中的第一個電影大獎。
《我不是潘金蓮》導演馮小剛,主演范冰冰,編劇劉震云用范冰冰當主角這個話一出來,老朋友張國立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不為別的,就兩點:范冰冰太“洋氣”了,而且總在電影里扮“花瓶”,配上電影里的其他28個男人,這畫面根本不夠看的。
馮小剛卻說,就是因為洋氣。范冰冰和李雪蓮,太不一樣了,以前也沒演過底層的婦女角色,就有可能在反差的縫隙里塑造特別好的形象。他提出了幾個苛刻的要求,不能往漂亮化妝,沒有特寫和近景,拍的戲可能有一半要剪掉,三個月不能請假,也沒有預算付高片酬,拍攝完成前不會有媒體探班和宣傳……可范冰冰爽快地就答應了。
范冰冰做到了,實至名歸。她一甩往日摩登女郎形象,全身不再被各種國際大牌環繞,穿上農村回收來的衣服,戴著假發,撇拉著腿走路,操著口婺源式普通話。走在菜市場里,都沒有人認出范冰冰。“范冰冰,范冰冰在哪?她不是說來拍戲嗎?”其實蹲在旁邊“hia~hia~”笑的那個,就是范冰冰。
眼神也不再是女王的自信滿滿,而是目光流轉間的怯懦,小心翼翼的張望,生怕驚擾他人的慌張。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在電影里是四個傳統角色的合體:小白菜、潘金蓮、竇娥、白娘子。
苦,她覺得自己是小白菜;賤,他前夫覺得她是潘金蓮;冤,四處申訴無門還被公安請喝茶;強,像白娘子一樣十年修煉,非討個說法。
誰說電影就一定要是方形的?女主角這事情好解決,馮小剛要做的另一件事,卻著實讓拍了幾十年電影的人心里都沒了底 ——他想把電影拍成“圓”的。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劇照
劉震云覺得他瘋了:“小剛,你這個想法真臭!”被他三兩句給懟了回去。張國立、王中磊千里迢迢從北京趕到婺源,想在電影開拍前阻止他——“你這是冒犯觀眾”。
“我就是想拍這個圓。你們要不想投資就別投!我XX對冒犯觀眾特別有興趣,我XX就想拍圓的!”這回馮小剛吃了秤砣鐵了心。馮小剛在電影片場這么一個中國的東西,必須用最具中國特色的‘圓’來拍。
從故事本身來看,離婚受委屈這事,大概只有在中國才會有人想到,“要去找縣官管一管”。從發生的背景來看,婺源的山水、徽派民居的馬頭墻,這就是一幅上好的水墨畫啊。美術出生的馮小剛,瞬間就想到了“圓形國畫”,想到了蘇州園林里的“圓窗戶”,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的東西。
宋 蕭照 《秋山紅樹圖》還有一種中式美學就叫“ 中國圓 ”
拍個“圓的電影”,不是在影像里摳個圓出來那么簡單雖然圓形畫幅在早期默片中經常出現,以幫助觀眾將視野集中在關鍵畫面上,但是影片進入彩色時代后,就很少在有人使用這種構圖方式。像《我不是潘金蓮》這樣大規模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在華語電影中更是首例!
從美學構圖上來說,圓形的畫幅必定會讓鏡頭的縱深和透視感更強,而畫面的內容必定更緊湊向心而整體。這時,人、道具、環境,都需根據圓形邊緣有意識的布景設計。
本片攝影師羅攀說:“使用圓形畫面是一種特殊的考慮,主要是為了更好的表現‘中國風情畫’的特色。無論是構圖,色彩,還是運鏡方式,都是經過很多設計的。”
首先,技術上,很多東西都得重新調整,方形電影那一套,失了效。好比在這個圓里頭,用光的反差不能太大,畫面得是灰灰的,才像中國的繪畫。鏡頭不能動得幅度太大,得把畫面固定住,不然就像用手拿著望遠鏡看似的,既失了中國古典畫的韻味,也辜負了婺源的好山好水。所有的構圖也都必須改。每個圓里邊的畫面,都得獨立成章。
因此,拍攝的時候,全景和中景就會多一些。也不適合拍一個大特寫,就連主演范冰冰,也幾乎沒有特寫鏡頭,“給她一個全景,人們更容易相信那是李雪蓮”。畫面的上方還得空著,“透氣兒,好看”。
圓形構圖,這是個挑戰馮導卻尤其享受。“據說北方大雪紛飛,我在婺源拍攝,這兒還是滿屏養眼的蒼翠,溫和的山水,云卷云舒。看著監視器里拍攝的每一幀畫面都像深吸了一口氧氣。舒坦,自在,心也靜如止水。”
不像《一九四二》拍攝時,多達12臺機器;《我不是潘金蓮》從頭到尾,僅用了一臺機器。因為不能在圓形畫幅里頭跳切,一場戲也沒幾個鏡頭;只要事先設計好了,每天一會兒就拍完了。完了就收工,不用整個冬天都在外頭受罪。
當然,說起來輕松。馮小剛和攝影師曾耗費數百萬,只為在實景勘測并拍出十分鐘的樣片以作參考,就為了成片近乎完美的呈現。
9月13日,《我不是潘金蓮》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了國內首場放映。現場1500個位置座無虛席,觀眾填滿了過道,獲得了8次掌聲。甚至還有人表示“這是馮小剛二十年喜劇生涯最佳”。導演寧浩認為:“這種嘗試,就已經贏了”。
賈樟柯說,小剛導演這是把這電影當作處女作在拍。這是一部嶄新的電影,他在超越自己。
而馮小剛自己說:“三十歲,我可以妥協,因為來日方長;但我已經快六十了,借社會新聞里經常使用的一句話形容,‘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時間無多。賺錢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歡的電影,折了也不用愧對金主。這是長時間發呆時,暗下的決心。”“總之不能隨大溜兒,缺什么補什么,這就叫天降大任于老炮兒。老炮兒,總有自己的規矩。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