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7-11-23
攝影如同繪畫,雕塑,甚至是廚藝一樣,需要大量的基本功練習,用來形成拍攝和后期的統一肌肉記憶。正如大廚顛勺時候不會思考下一秒手的動作和力度一樣,拍攝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和拍攝本身相關的事情都不能占用大腦思考人生的寶貴時間。
攝影本身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一定的金錢,學習的歷程,與其他技術一樣,沒有任何特殊的快速的捷徑可言。
攝影作品
Step 1 前期準備
器材:如果不準備淪為器材黨,那么前期投入的最基本器材是一臺全畫幅相機,起碼也應該是二手全畫幅相機,因為換算焦距的存在,C畫幅相機不利于培養對135系統焦距的意識,當你習慣了焦距帶來的構圖和景深變化后,更換畫幅后會帶來一段很長的不適期。
同時應投入一個閃光燈,不必需要任何的功能,只需要簡單的手動模式就好,因為頂級閃燈的特性在一定階段,甚至是一定方向是用不到的。
還應該有一臺無明顯色偏的顯示器。
此時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
Q:攝影和繪畫有什么不同?
無論你現在是否有了回答,都不要著急下結論或者尋找標準答案,在學習的一定階段,這個問題會反復困擾你,不懈得追尋這個問題,才能打開新的視野。
Step 2 訓練
從此時起,你需要完成以下的練習,可能持續3到6個月。
1、熟悉器材
掌握相機各類因不同參數,焦距帶來的照片差異。
此時推薦的學習資料是佳能官網的EF鏡頭寶典,里面有大量的參數變化的對比圖,有直觀的認識。
2、掌握基礎構圖
此種練習花的時間很長,因為伴隨很多攝影師生涯的就是構圖的創新和穩定。
3、用光
理解光線色溫對照片的影調影像,對環境光和人造光搭配有熟練的運用經驗。
到這步要做到以下的練習:
景深訓練—針對風景,城市風貌等的全景深照片和針對單一元素的淺景深。
快門訓練—定格快速運動的物體的瞬間和將流水等凝固得慢門拍攝。
特寫訓練—針對不同物體在不同姿態和光線下表達的不同質感拍攝局部或者單體。
畫面構成訓練—針對幾何、元素排列,景深對比三大類構圖分別作大量的訓練。
光線類訓練—針對單一元素在不同位置、不同形式表現不同質感和形態;在不同時間段和不同環境下拍攝場景類圖片,體會不同光源和方式對照片表達的影響,進而手動布置光源拍攝更符合心中表達的照片。
色彩訓練—著重表現色彩和影調豐富程度,對色彩原理有比較透徹的認識。
后期訓練—將此前拍攝的照片導入電腦,分類管理存放,并使用后期軟件進行照片的處理,建立個人的workflow 。
至于后期怎么學,我推薦李濤老師的ps 視頻課程,他的課程著重講解ps 的原理而非告訴你參數或者某種奇怪思路。這樣有個深刻認識,后期不是靠感覺來的。
課程鏈接:良知塾:新媒體時代的空中私塾
學習后期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會讓你逐漸意識到什么樣的拍攝干擾是應當避免的,什么樣的拍攝方式是后期可以提煉和挖掘的。
大概經過半年5萬張垃圾的制造,估計可以脫離這一步了。
攝影愛好者如何練好自己的基本功,并學習進階的攝影技術和理念? - 任先生的回答
我在這個回答中列舉了一些訓練的例子。
愛好者學到這一步基本上可以了,已經可以拍攝各類不錯的照片,甚至可以工作了。
接下來說進階
Step 3 風格形成
國內的攝影環境在前幾年是很封閉的,因為很多人搞不清楚職業攝影師和普通愛好者之間的差距,并且這行當門檻太淺,都會有大批的愛好者涌入,并且氣氛十分的詭異。很多攝影師掌握了某種后期技巧一直是秘而不宣的,從現在來看,沒有復雜的后期秘籍,只有思維上的轉變和更為精細的基本功的堆疊,比如D&B是典型的基本光影經驗積累的復雜后期技術,而堆棧,3Dluts等新型的后期技術則是通過軟件迭代更新,思維角度轉變得到的產物。
早期所謂的個人風格和技巧,只是某種特定參數下的偏色步驟而已,最終會淹沒在喧囂中。
這些年來,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傳統的網站類社區較為封閉的傳播方式不再禁錮人的思維,更多的人開始分享傳播交流自身的體會,那些坊間照片逐漸淪為笑談,更多的人在國外媒體和社區尋找攝影方法和思想,有句話說的很正確,分享才是進步的方向。
那么此時應當更為細致的看待自身的作品,此時不應為拍到一張好看的照片而止步,這時候應尋求交流和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學習一些更為細微的前期和后期技法,以求得更為精微的雕琢余地。
此時最好已經形成了一套適合自身拍攝方式和風格的Workflow,此時的Workflow 不再單純的幫助你形成良好的習慣,而此時應當在風格的統一化,效率化和數據的備份安全性都有適合自身的解決方案。
而后可能是星辰大海,也可能是盡頭。
Step 4 攝影,而非拍照
拍了很多年照片,這時候又回到考慮為什么而攝影,而非畫畫。
那么,攝影是為了創造出什么樣的產物?無論一路走來用了多少時間,總想著時間不能是荒廢掉。此時已經可以放下單純的追尋攝影技法。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