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
編導藝考之路上,夯實文學基礎是每位考生的必修課。中國文學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不少小眾但含金量極高的內容,能為編導生的知識儲備和創作思維注入新活力。今天,就以過來人的視角,為懷揣編導夢想的考生們,深挖那些必看的中國文學史小眾寶藏。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源頭,大部分編導生對《詩經》《楚辭》等經典有所了解,但對《山海經》的文學價值挖掘還不夠深入。《山海經》看似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記載著神話傳說、地理風貌、民族風俗等。實則,它為后世文學創作提供了無盡的靈感源泉。像其中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蘊含著中華民族古老的精神內核,是編導生構思奇幻故事、塑造堅韌角色的絕佳素材。從文學手法上,《山海經》中簡潔卻富有畫面感的描寫,如“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只獨特神鳥的形象,這對編導生提升畫面構建能力大有裨益,能讓他們在撰寫分鏡頭腳本時,以簡潔文字營造強烈視覺效果。

漢魏六朝時期,除了廣為人知的樂府詩,志怪小說也是一座待挖掘的富礦。干寶的《搜神記》是其中代表,它記錄了眾多神奇怪異之事,從人神戀愛到鬼怪靈異,情節曲折離奇。對于編導生而言,《搜神記》里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敘事結構極具借鑒價值。比如“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簡單情節里包含愛情、孝道、神話元素,為編寫故事提供了多元融合的范例。在敘事節奏上,《搜神記》多采用簡潔明快的方式,迅速進入故事核心,這教會編導生如何在有限篇幅內高效推進劇情,抓住觀眾注意力。此外,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也不容小覷,這部主要記載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刻畫了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編導生能從中學習到人物塑造的精髓,通過人物的只言片語和獨特行為展現其性格與內心世界,在創作劇本時塑造出鮮活立體的角色。
唐代文學璀璨奪目,大家熟知唐詩,但對唐代傳奇卻重視不足。唐代傳奇是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高峰,《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作品,以細膩的情感描寫、復雜的人物關系和跌宕起伏的情節著稱。《鶯鶯傳》中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展現了愛情的美好與無奈,以及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束縛。編導生研讀時,能學習如何構建復雜的人物關系網絡,挖掘人物內心的情感沖突,這在編寫情感類劇本時尤為重要。而且唐代傳奇的語言典雅優美又不失生動,適當借鑒能提升作品的文學質感,讓影片的臺詞更具韻味。
宋代文學除了宋詞,話本小說也值得關注。話本是宋代興起的白話小說,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小說的發展進入新階段。《錯斬崔寧》就是典型代表,故事圍繞“十五貫錢”展開,情節緊湊,充滿懸念。這種設置懸念、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是編導生在創作懸疑類作品時的寶貴參考。話本語言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與宋代市民文化緊密相連,這啟示編導生在創作時要關注受眾需求,使用貼近大眾的語言,增強作品的親和力與感染力。

明清時期,除了四大名著,一些小眾戲曲作品對編導生也有獨特價值。湯顯祖的《牡丹亭》以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生死愛情為主線,將奇幻想象與現實情感完美融合。劇中“游園驚夢”等經典片段,通過優美的唱詞、細膩的表演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編導生可從中學習如何運用音樂、舞蹈等元素輔助敘事,提升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此外,李漁的戲曲理論著作《閑情偶寄》也不容忽視,它系統闡述了戲曲創作、表演、導演等多方面的理論,如強調戲曲情節要“脫窠臼”,即追求創新,避免落入俗套,這對編導生的創新思維培養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近現代文學中,蕭紅的作品別具一格。她的《呼蘭河傳》以獨特的兒童視角,回憶故鄉呼蘭河小城的風土人情,文風質樸自然又飽含深情。書中散文化的敘事方式打破傳統小說結構,看似松散卻又有著內在情感邏輯,為編導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敘事思路,在創作文藝片或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時,可借鑒這種弱化情節沖突,注重情感氛圍營造的手法。
對編導生來說,中國文學史這座寶庫中,這些小眾內容就像隱藏的明珠,等待著被發現和珍視。深入研讀它們,不僅能豐富知識儲備,還能在故事構思、人物塑造、敘事技巧、語言運用等多方面獲得啟發,助力在編導藝考和未來的創作道路上脫穎而出,用獨特視角講述動人故事,創作出有深度、有內涵的影視作品。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