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羅生門》
影評分析!
【導演】 黑澤明
【原著】《羅生門》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莽叢中》和《羅生門》。電影的背景取自小說《羅生門》,情節方面則主要取自小說《莽叢中》。
【獲獎情況】于1951年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以及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類型】悲劇/懸疑
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閑聊: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關于真相,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各有不同。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
基礎切入點1:人性善惡的哲學思考
黑澤明在《羅生門》中注入了關于人是非善惡的哲學思辨。人是善惡的統一體,同時具有善與惡的雙重價值取向,人會隨著所處環境與形勢不同,表現出善惡不同的形態?!读_生門》揭示了善惡轉化的條件:在面對生死存亡之時,人類的道德與良善、受到的教育、堅持的正義與良心都會受到巨大挑戰并有可能發生變質。
黑澤明認為當面臨生存問題,人性的惡會大過善,這體現了導演的悲觀主義傾向。每個角色給出的供詞有明顯的漏洞,他們都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選擇了最有利于自己的敘述方式,展示了人性的自私、悲哀和不可信賴。
同時,黑澤明探索了“客觀真理”的存在價值,當不同的劇情版本層出不窮時,羅生門下的謎題已變得不再重要,真相的探尋已缺少了最初的意義。黑澤明在結尾處獨具匠心原創了小說文本中沒有的劇情:樵夫抱著新生的嬰兒堅定地走向羅生門,隱喻了導演對這出悲劇給出的答案。
基礎切入點2:復調敘事視角
多層復調敘事雖然復雜,但富有邏輯線,條理清晰。敘事視角雖然復雜,但黑澤明使每位敘述者出現的時間和敘述的內容都非常合理,導演本人將一個事件的完整敘事過程拋給觀眾,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機會去讓觀眾相信自身的說法,但是觀眾自身的判斷則需要其對所有人員講述內容的綜合分析和辨別來實現。
復調敘事的特點在于,將每個角色和個體放置于同等的地位,闡述出同等的價值觀和獨立意識。在影片表達上,導演冷靜且客觀地作為旁觀者記錄角色言行,并沒有給出情感傾向與價值區分。多層敘事視角的使用加重了影片中所要探討的哲學意味,并且在套層結構中使影片內容更加完整合理。
倒敘的敘事手法,使每個人所講述的事件都是其所看到事件的再現,加強了導演所要表達的每個角色話語的主觀性。
基礎切入點3:運動鏡頭拍攝手法
黑澤明拍攝破碎凌亂的景物體現隱含的象征意義,殘破的城門、神秘恐怖的樹林、連綿不斷的大雨等符號貫穿全片,除卻構建故事本身的懸疑氣氛外,所有不完整的符號都加強了故事內核中所要表達的是非善惡的人性思考。
導演在這部電影中創新性地采用了始終變幻不定的攝影機運動模式,“林間穿梭”戲份中的推拉鏡頭謹慎地表現強烈的緊張,鏡頭在灌木叢中高速度地跟拍強盜多襄丸奔跑,觀眾在這場戲中感受不到攝影機的存在,而是用自己的眼睛追尋,從遠景、全景、中景、近景以及大俯拍、大仰拍等全方位展現著人物的動作與所處的環境。移動鏡頭在動作戲中的使用繁多,而當每一層故事線中的人物陳述事實時,搖、特寫與靜態鏡頭的使用克制地表達了人物的敘述欲望。
好了,看到這里,關于人物速寫組合要注意什么?的內容就全部為大家介紹完了,希望以上內容能幫助到大家,如果大家還有美術專業方面的問題,可繼續關注本站了解更多資訊!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