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語言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從電影《
白鹿原》記述歷史,表現家庭關系等特點出發,運用內容分析法和文獻資料法對電影的視聽元素做了相應分析。僅供大家參考。
一、《白鹿原》的光效和色彩分析 1.光效色彩表現——昏暗的光線 《白鹿原》的光效主要采用昏暗的光效,不論是自然光效還是戲劇光效。昏暗的光效運用都帶有當時的年代色彩,將觀眾很容易的帶到時代氛圍里,同時揭示了下面將要發生的故事時代,正像蒙·齊格蒙說,“當你第一次讀一場戲的時候,會感受到某種氣氛,打光就是要營造這種氣氛。”影片開始部分白嘉軒念白鹿鄉約時,一束光柱投射到白嘉軒身上。凸顯了白嘉軒作為族長的特殊身份、地位,也為白嘉軒接下來的語言行為做鋪墊,讓觀眾對這一形象有了一個初步了解。整部影片的光效運用幾乎沒有戲劇光的出現,畫面顯示略顯沉重。人物對話,田小娥勾引白孝文的鏡頭,昏暗的光效寓示了人物命運的悲慘,也是對當時黑暗、愚昧的時代的暗示。
2、《白鹿原》視聽語言中的聽覺表現 在影視中聲音與畫面是同等重要的視聽語言元素,缺少了任何一方面,視聽語言系統都是無法統一完整的,正如我們的五官,缺一不可。聲音的種類大約有這幾種元素構成:人聲、音響、音樂。
《白鹿原》的故事發生地點是陜西,拍攝影片也很好地利用陜西的特色。影片的人物配音采用陜西方言,極具地域特色,使影片生活化、個性化。影片對秦腔的運用也是該影片的一大特色,影片開場鏡頭以秦腔為背景音樂,使觀眾可以很容易的猜到影片是以陜西大地為敘事背景的,本部影片的講述就此拉開序幕。同時影片開頭運用了沉悶的鼓聲為背景音樂,為影片奠定了敘事基調和氣氛,表現影片主題,也表達了作者對影片的主觀感受。
影片中也多次運用音樂或聲音來引出下一敘事鏡頭。影片中田野中傳來田小娥的歌聲,引出了下一鏡頭中的田小娥。也在鏡頭中插入說話聲來引出下一鏡頭,如田野的鏡頭中傳來讀書聲,引出學堂中鹿兆鵬和鄉親們的討論會,以及接下來發生的鬧革命活動,運用恰到好處。
3、結語 電影《白鹿原》結合影片產生地特有的風俗,通過各地特有風俗的鏡頭豐富再現,在一定程度上襯托了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與主題,雖然白鹿原在影片的處理上有些欠缺,但是在聽覺語言上寓當地風土民俗與一體的效果,將電影特有的語境表達了出來,達到了彌補鏡頭缺憾的功能。這對于我們現代的影視教學和影視制作提供了很多借鑒的思路。
好了,看到這里,關于電影《白鹿原》視聽語言分析!的內容就全部為大家介紹完了,希望以上內容能幫助到大家,如果大家還有
視聽語言方面的問題,可繼續關注本站了解更多資訊!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