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7-10-08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聞媒體事業也是日新月異,發展迅速。每天打開手機,我們就能夠第一時間看到世界各地的新聞。在這個經濟和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新聞占據了人們一定的視線。而采訪,是新聞活動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主持人的采訪素質不僅關系到個人主持事業的成功與否,更關系到廣大民眾的利益。
新聞采訪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聞報道的成敗。惟其如此,新聞采訪才成為業界和學界關注的對象。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出鏡主持人有的直接面對鏡頭作報道,有的與采訪對象面對面交談提問,有的作為新聞事件的調查者深入現場……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應該說,電視新聞成功與否,與新聞節目主持人出鏡現場采訪、報道的表達水平高低有著直接的關系。
現場報道是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面向攝像機(觀眾),以事件的目擊者或參與者身份作口頭報道。在電視新聞報道中,以直播形式播出的現場報道是最具感染力和說服力的報道形式之一。與其它報道形式相比,現場報道具有更為強烈的現場感,觀眾更能強烈地感受到“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它把電視媒介的新聞傳播屬性發揮的淋漓盡致,將媒介對事件的記錄功能完全地展示出來,從而增強報道的真實性、可視性。
現場報道和現場采訪在當今的電視新聞報道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世界上任何一個成功的電視媒體都特別注意發揮其作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更是把現場報道和現場采訪推向一個頂峰,我們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在這方面也做了許多改進,對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采訪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白巖松曾說:“采訪中,我們的提問你無法刪掉。”我認為,用這句話去理解現場報道中主持人提問的作用,真是入木三分。在采訪中,要能做到“我的提問,你無法刪掉。”確實是一件不易之事。這也足見提問技巧的重要,尤其是現場采訪,提問水平的高低,將直接關系著采訪的效果。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
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做出的采訪報道卻是這樣的:因時間緊急,提的問題不是太一般,就是太乏味,不精彩。結果,到了報道剪輯之中,往往就被刪掉了,而近期在一些突發性事件中新聞節目主持人出境采訪出現的采訪敗筆現象更加值得引人深思: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舉世矚目。地震災區,隨即成為媒體聚焦的目標。抗震搶險與新聞報道幾乎同步進行,從某種意義上實現了“直播”抗震搶險。在這場抗震救災的戰役中,新聞媒體功不可沒。縱觀汶川特大地震的新聞采訪,無疑有諸多值得汲取的教訓,特別應該提出的是,在一些突發性事件的現場報道中,新聞節目主持人應該體現出更高的“人文關懷”。
汶川地震現場
一、突發性事件的現場報道新聞節目主持人應該體現出更高的“人文關懷”
關于新聞采訪,學界給出的定義五花八門。其中,美國學者肯·梅茨勒教授給出的定義頗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觀眾,雙方以對話的形式來交換信息,以達到任何一方都無法獨自達到的知曉程度。”
按照這個定義,記者與采訪對象一問一答,是采訪的基本形式。顯然,這是就常態采訪而言的。特殊情況,譬如特大災難的采訪,被采訪對象生命極度虛弱、搶險人員非常忙碌、地震經歷者“往事不堪回首”,不僅給記者的采訪增加了難度,而且是對傳統新聞采訪定義的一大挑戰。在肯·梅茨勒教授看來,信息的交換和流通才是采訪的最終目的,記者不是簡單的問話機器,而是在代表背后的讀者和觀眾采集信息。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新聞采訪過程中,有些采訪方面的敗筆,遭到輿論的批評。首先來看“越位式采訪”:
(一)越位式采訪
“越位”一詞本是足球上的專業術語,后被借用到其它領域。本文作者認為,所謂越位式采訪,系指記者的采訪活動超出了新聞倫理的底線,記者以一種不恰當的角色,強行索取信息。
越位式采訪現象,通常存在于在特大自然災害的特殊環境下。特大的自然災害之后,抗災搶險重于一切。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抗災搶險的時效,成為一對“冤家”。個別記者為完成報道任務,在采訪時有所越位,其自己未必意識到這種采訪的危害。惟其如此,越位式采訪更應引起重視。且看兩個地震新聞采訪的例子。
有一個女孩兒剛剛從廢墟里被救出來,說不出話來。醫生說她有心力衰竭的跡象,需要馬上急救。這個時候,某電視臺的記者居然把話筒對著女孩兒反復問:“你現在有什么感想?”以人為本,其最精神內核是尊重生命。是被采訪對象的生命重要,還是新聞信息的采集重要,與其說是媒體和記者的選擇,不如說是受眾的選擇。“當采訪工作與人的生命權發生沖突時,應放棄新聞工作者一貫堅持的‘新聞本位’的新聞價值觀,這時新聞工作者的人文關懷應集中體現在對大眾生命權的負責上。”同理,受眾的知情權可以稍稍延后,而被搶救出來的女孩的生命安全,刻不容緩。記者的采訪和醫生的救治“爭分奪秒”,所獲取的新聞信息越多,對被采訪對象的生命威脅越大。
CCTV記者許波在直播時進入手術室,采訪即將要進行手術的已消毒完畢的醫生,將其手術衣污染,醫生怒不可遏,喊道:“你把我搞臟了!”許波依然不走,繼續問醫生已躺在手術臺上麻醉好的病人的傷情如何……徐波代表的是億萬電視觀眾和電視直播的正常進行。站在記者的立場,其采訪無疑非常敬業。怎奈這種采訪的“成功”,犧牲的是手術醫生的手術時間和病人的生命。這樣的采訪活動,已然越位太多。除此之外,越位式采訪,還表現在對搶險的軍人和志愿者的現場采訪。有位被采訪的軍人大聲說:“我不想說。”這個有聲的抗議,無疑是對越位式采訪的抗議。越位式采訪,表面上看記者也是在代表其背后的受眾提問,實質上是記者自私的表現。新聞采訪,當堅持“有所搶,有所不搶”的原則。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明白,成功的采訪固然重要,是對大眾和崗位的負責,但是,有些采訪方式影響到被采訪者,這種采訪是應該杜絕的。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