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9-09-26
《我不是藥神》的電影影評
原文作者:孫天倫 指導老師:張敏
—、草根英雄的生動描摹
首先,程勇是草根群像中的一員,是所謂的“小人物”。程勇在某種程度上與《泰冏》中的王寶、徐朗、高博等有一脈相承之處,都屬于新時期的“新草根”形象,其性格中都帶有樂觀積極、有道德心和責任感又有點小自私。不同之處在于,程勇被放在一群特殊的群體一慢粒白血病患者中間加以刻畫。影片先用幾組鏡頭交代了主人公程勇窘迫的現狀,之后,慢粒白血病人呂受益出場了,他同樣因為身患絕癥而瀕臨崩潰,無奈之下央求做印度神油生意的程勇為其走私價格相對較低的高仿藥印度格列寧救命。為生活所迫走投無路的兩人最終達成合謀,在此過程中,其他慢粒白血病患者/家屬相繼出場,導演給剩下的慢粒白血病患者的鏡頭并不多,卻抓住了要害,生動地描摹出他們瀕臨絕境的現狀,派出所中患病大娘的一句“我不想死,我想活著”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程勇窘迫的處境與慢粒白血病患者絕望的人生共同組成了草根群像,程勇就是草根群像中的一員。
其次,程勇具備草根英雄的典型特征一性格鮮明真實。我國電影史上歷來有英雄傳統,有研究者指出,“英雄電影譜系主要包含兩個大的影片題材類聚,一個是革命歷史題材,另外一個是革命斗爭題材”,“側重在大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下對個別人物進行藝術加工,塑造出與眾不同的英維人物形象”在這一類型的電影中,英雄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質和勇敢的精神。《我不是藥神》中的程勇顯然不具備傳統英雄的性格特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解構了“英雄”的神圣屬性。程勇幫助呂受益等慢粒白血病人的初衷就是掙錢,而并非任何其它高尚的目的,影片中的程勇也毫不避諱這一點,他甚至公開宣稱“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賺錢!”正是因為影片解構了傳統電影中英雄的神圣屬性,人物形象才顯得更為豐滿立體,更加真實可信。
二、生活鏡像的真實呈現
該片是一部“眼光向下”的影片,它的焦點是因患病而陷入貧困絕望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在影片中,除了受關注的主角,影片的平民意識還體現在身患絕癥卻堅強求生的慢粒白血病患者身上。他們與貧困、疾病作斗爭,但他們像所有人一樣渴望健康的生命。影片的成功之處在于通過幾組簡單的鏡頭精準地描摹出這一特殊群體另一種意義上“向死而生”的希望與絕望。他們像大多數人一樣不放棄任何一個求生的機會,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好不容易抓住的“救命稻草”一高仿藥印度格列寧上。他們也像大多數人一樣面對病魔與障礙毫無反擊之力,唯一的“救命稻草”被奪走之后只能任由病魔凌虐。
影片是站在平民的立場進行敘事的,通過對生活的真實描摹,其深刻的現實意義也就顯露出來。正如觀眾所看到的,影片呈現出的現實引起了大眾的共鳴,因為這一現實“無限趨近于生活”,趨近于生活本身。影片一反常規,讓人們直面生活的困苦。
三、草根英雄與真實生活鏡像的共振
程勇身上聚集了弱者的典型特征,他交不起房租、看不起病;同時,為生活所迫,他同樣貪圖利益、膽小怕事。更重要的是,作為父親,他疼愛兒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把最好的東西給予兒子;作為兒子,他也沒法為父親支付高昂的醫藥費而自責,影片的前半部分中,程勇給父親喂飯的鏡頭在溫情脈脈之余透著辛酸與無奈。程勇這一形象的成功之處在于,通過程勇,銀幕前的大多數觀眾都仿佛看到了自己,激起了情感的共鳴。筆者認為,程勇的轉變是必然的。
首先,程勇的轉變折射出弱者的想象與訴求。影片在艱難生活暫時無法改善、醫療體制暫時沒有健全的情況下,草根英雄程勇的出場從某種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期待視野與心理補償。《我不是藥神》揭露出制度與法律的漏洞,而只有草根英雄程勇才能“繞過”制度與法律,給受眾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作為草根,程勇感同身受,能夠體會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痛苦與難處;作為英雄,程勇將英雄本色盡情發揮,符合觀眾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可以說,是有著傳統“大團圓”偏好的中國觀眾催生了程勇這樣一個英雄形象。
其次,從影片的情節設置來看,《我不是藥神》的高潮在后半部分,其中有幾個鏡頭值得一提。一是面對警察的圍追堵截,程勇拿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將汽車橫在馬路上掩護病人逃跑;另一個鏡頭是在程勇被抓后去往公安局的路上,他特地讓曹斌轉告兒子自己是個好人,體現出作為平凡父親的另一面。正是這兩個鏡頭,再一次拉近了程勇與受眾一也是影片與受眾的距離。
總之,作為草根英雄的程勇與受眾保持了若即若離的距離,這一距離是影片與受眾共振的最佳距離。通過作為草根的程勇與作為英雄的程勇的人物塑造,影片成功地實現了草根英雄與真實生活鏡像的共振,從多方面抓住觀眾的心理。由此,影片也實現了藝術性與商業性的成功融合,這不得不說是現實題材影片的一個突破。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