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攝影基于針孔成像和視覺暫留原理獲得的畫" />
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12-11
先進的技術工具使電影攝影能夠產生紀錄性和逼真性,同時也能使它具有假定性和夸張性。因此電影攝影具有雙重性的特征。
電影攝影基于針孔成像和視覺暫留原理獲得的畫面影像具有任何其它藝術所不具備的逼真感,紀實感。拍攝時必須面對客觀對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由此也使它產生任何其它藝術所不可比擬的可信性和質樸的魅力(后來又有了電視)。正基于此,電影攝影比戲劇、舞蹈等藝術更具有逼真性,盡管后二者也是空間藝術,然而更具有假定性和寫意性。正如安德烈巴贊所說的“唯有攝影鏡頭拍下的客體影像能滿足我們潛意識提出的再現原物的需要,它比幾可亂真的仿印更真切:因為它就是這件實物的原型”“它畢競產生了被攝物的本體,影像就是這件被攝物。”但是,電影攝影又不像巴贊所說是唯一“不用人加以干預、參與創造的”。
切藝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藝術決不應該和現實樣;和自然毫無二致,是不可能體現藝術的。同樣,電影攝影也不是只能機械地、一成不變地紀錄下對象的影像。攝影師對被攝對象的選擇,對光線、色彩的處理,對拍攝角度的確定等等,都有人的參與,離開了人的參與電影攝影藝術就不可能產生因此,電影攝影藝術同樣具有一切藝術所必備的假定性和創造性。比如黑白片以黑白影像表現五彩繽紛的現實生活,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假定性,觀眾觀賞影片中灰色的花,白色的水,黑色的山時,正如觀賞水墨畫、單色木刻畫一樣,相信那里表現的就是紅花、綠水、青山。它同樣留給觀眾想象、補充的余地,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創造。又如攝影鏡頭調子的軟硬、焦點的虛實、焦距的長短、光線的明暗、角度的仰俯、色調的寒暖、攝影頻率的快慢等等,都會依據創作人員的構思隨時改變著被攝對象的造型效果,都為攝影藝術創作提供了假定性和創造性的最大可能。同時,光學鏡頭可以如實復現現實的空間結構,也可以夸張、改變現實的空間結構;攝影與放映頻率同步時可以如實復現物體的動作和速度,攝影與放映頻率不同步時則又可以夸張被攝體的動作和速度;準確地把握感光材料的性能,巧妙地布光和用色,既可以逼真再現物體的形態、質感、影調和色調,也可以改變這一切,這些都體現了攝影藝術所具備的雙重性。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