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11-08
本篇我們介紹的視聽語言知識是影視片(劇)中的空間。
一、環境空間是情節構成的重要部分
如美國影片《生死時速》,主要發生在公共汽車上;《卡桑德拉大橋》主要發生在一列火車上;羅馬尼亞影片《爆炸》,驚心動魄的場景,都發生在艘滿載硝酸銨的貨船上。
環境空間的形態構筑,推動了情節的變化,進而改變了人物的命運。
如影片《沙漠苦戰記》、《泰坦尼克號》、《第41個》、《安德烈·魯勃廖夫》等。電視劇《勇者無敵》,還突出了空間設計中同一空間的經濟使用。
如“野人谷”起義的旅部、“銅福飯店”、國民黨軍部、我縱隊政治部等,31集電視劇主要的戲劇沖突,大都在此空間反復進行。
二、雙空間敘述
將兩個劃時代的空間,乃至化生死的空間融入到一個作品中去敘述如美國片《時光倒流七十年》、《回到未來》、《約翰先生回來了);日本片黑澤明《夢》中的“死魂的拜訪”;法國片《兩個世界》;中國片《秦俑》等
三、多時空構建
將不同年代、不同時代的人和事,集中在一部影片或電視劇中表現如蘇聯影片《這里黎明靜悄悄》,主體是黑白片,表現蘇聯女兵保家衛國的英勇斗爭和女兵的生活,“高調”攝影處理5個女兵的5個愛情空間戰后是收獲的季節,七彩艷麗表達和平幸福的生活日本影片《追捕》和《人證》,同樣用了四種色彩,彩色表現現實,黑白表現回憶,橘紅、單色表現劇中人的講述空間,高調攝影表現特定空間中的人物行動。影片取得了喜人、令觀眾驚嘆的效果。
四、心理空間
電影的心理空間是指由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面產生的形象空間,以及由畫面所呈現的景觀形象(包括自然的和非自然的)引發觀眾的情緒、情感活動形成的空間形象。所謂”心理”,是指人的大腦對客觀現實反映的題維過程,也就是人的感覺知覺、情緒等。電影最主要表現的是以人物為主體的藝術,不同的人物及不同的人物關系對客觀現實都有其不同乃至相反的反映過程和思維內容。而這種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反映過程和思維內容,恰恰在電影藝術當中,運用特殊的空間造型,可設計出豐富的空間內容和形象的呈現,這也是現代電影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
其中,費里尼的《8%》,伯格曼的《野草莓》,阿侖·雷乃導演的《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是電影心理空間的集大成者。
五、色彩空間
色彩空間,主要用色彩表現:
1。一種色彩有自身的特定含義。
2。整部影片風格的色彩基調,如懷舊用的茶色。
3。精心編制色彩序列:紅(躁動)、黃(對生命的侵害)、綠(是生命的象征)、白(是迷惘)、黑(是死亡),這在安東尼奧尼的《紅色沙漠》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影片《菊豆》也是。
4。色彩還原真實、準確,透徹的物質現實的復原。
5。色彩表現導演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如黑澤明的影片《大海證》,捷克影片《雷蒙納多·喬》,表現奇幻思維,是對美國西部片的嘲弄。
六、情緒空間
萬年斬不斷的東西,是人類的愛情。人類最純真的東西、最寶貴、最值得回味和想念的也是愛情。所以愛情成了藝術水恒的主題。影片《青山翠谷》中,格拉菲特牧師對摩根大女兒思哈特的無私的愛情,我們感到空間很大,猶如翠谷青山。影片《花樣年華》中,周慕云(梁朝偉飾)和蘇麗貞(張曼玉飾)沒結果的戀愛,卻只能在狹小的過道、拐角小巷、石階、街邊食攤上被切碎、分割。這些都是情緒空間的典型再現。
七、風格化的空間
這種空間,是導演為達成自己的藝術追求而運用的。
最先,表現主義的電影發源于1920年的德國,它是20世紀初的文藝思潮運動。表現主義藝術重個性、重色彩、重主觀表現的特點,在造型上追求強烈的對比,扭曲和變化的美。表現主義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于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如電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英國影片《迷墻》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以后,德國導演法斯賓德拍的《水手奎萊爾》,全片的空間,如旅館、碼頭酒吧、輪船等,都是在攝影棚里搭建的,全片籠罩著棕黃的色調,暗喻著當男妓的奎萊爾是“瘟疫”,以及同性戀者的不幸。
費里尼在影片《揚帆》中,全部戲都集中在搭建的一條輪船的甲板上他的《羅馬風情畫》中,妓院、教皇盛會,其空間都是風格化的,頗有問離效果。
我們詳細地講了這么多影視時空,其目的就是讓讀者—未來的導演們訂開影視思維的時間和空間。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