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9-29
1896年后,盧米埃爾手下的一位攝影師偶然發現了移動鏡頭,原來,他當時是將攝彩機放在成尼斯一艘平底小船上拍攝。1905年后,法國導演齊卡在《耶穌蒙難》中,用一個搖鏡頭跟拍學者們來到伯利恒(傳為耶穌誕生她——作者注)的馬廄前。但是,使攝影機擺脫定點攝影的還是被薩杜爾稱為“英國學派”(即布賴頓學派一—作者注)的代表人物、英國人G。A。斯密士。他曾于1900年在當時拍攝的一部分影片時將同一場景的鏡頭視點進行變換,斯密士相當自由地從全景轉為特寫。而當時,特寫鏡頭是被人們并無十分把握地作為一種特技去使用的:如表現用放大鏡或望遠鏡在觀看的眼睛等……斯密士使電影完成了一個極重要的發展。他超過了愛迪生的那種“活動視盤”或木偶戲的表現方法;他也超過了梅里愛把攝影機像個“樂隊指揮”似的面對舞臺的表現方法。現在攝影機如同人的眼睛,觀眾的眼睛,或片中主人公的眼睛一樣,變成了活動的東西。從此以后,攝影機成了能動的活躍的物體,甚至成為劇中人了,導演使觀眾從各式各樣的角度來看電影,梅里愛的舞臺破裂了。“樂隊指揮”坐在飛毯上隨處飛翔。
法國電影史家喬治·薩杜爾
這里的鏡頭是指電影攝影機(或攝像機)從開始拍攝,到停止拍攝的這一段電影膠片(或錄像帶)算做一個鏡頭。其間不管拍攝對象發生什么樣的運動或變化,以及攝影機、攝像機做出什么樣的移動,只要機器不停止,都算是一個鏡頭。
前面講到的電影的景別,其實也是由電影的鏡頭決定的。不同的地在于,電影的各種景別,是針對鏡頭與拍攝物的不同距離來談的。這里講的 電影或電視的各種鏡頭,主要是從拍攝的不同角度、鏡頭運動的不同方式和拍攝內容說的。
攝影機、攝像機向我們揭示了前所未見的新世界。攝影機、攝像機的角度很重要,對同一個事物,由于角度變異而展現出迥然不同的畫面,它絕不是簡單的再現,而是真正的創造,《地獄門)、(日出》《雛菊》、《薰衣草《星球大戰)等影片,反映出導演、攝影師高超的藝術創造和獨特的個性。
拍攝角度這種藝術技巧,是影視藝術所特有的最強有力的性格化手段黑格爾說:“性格是藝術表現的中心。“
作為影視導演只有牢牢地掌握這個“中心”,才可能拍出有特色的電影或電視劇
其次,方位角度的變化,還帶來了影視藝術最獨特的效果,達到觀眾異位,觀眾與劇中人的合一。它不僅在空間位置上,而且在內心狀態上,如在《羅生門》中,當貞砂當著丈夫武土武弘和江洋大盜多襄丸的面受辱后,貞砂要武弘,要么親手殺了她,要么應該像男子漢一樣,殺死多襄丸。此時,攝影機交替表現武弘和貞砂的特寫鏡頭,時而是冷若冰霜的武弘的目光,時而是貞砂莫可奈何,悲怨的神情,黑澤明的高超的技巧,使觀眾一會兒變成武弘,一會兒變成了貞砂,所以巴拉茲說:“方位和角度可以隨心所欲地使事物顯得可憎、可愛、可怕或可笑。”“由于觀眾的眼睛跟劇中人物的眼睛合二為一了,我們完全用他們的眼睛去看世界,我們沒有自己的視角,我們跟著影片的主人公一起在人群中走來走去,騎馬、飛行或降落。當某一人物和另外一些人物相對而視時,他便仿佛在銀幕上和我們相對而視因為我們的眼睛與攝影機的鏡頭是一致的,所以我們的視線和另外一些人物的視線是合一的——他們是用我們的眼睛去看切東西。這就是合一”的心理行為。
巴拉茲強調“任何其他藝術都從未獲得過這種合一的效果,而電影在藝術上的獨特創舉也表現在這里‘’。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