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9-21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文藝常識是臺灣電影史
臺灣新電影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本地電影的主旋律較為保守,符合傳統社會公序良俗的情情愛愛、打打鬧鬧都可以,結果就是香港武俠片和瓊瑤阿姨的愛情故事在島內風行一時。
進入80年代,電影的商業屬性越發明顯,港片的涌入幾乎將臺灣本地電影產業沖擊到風雨飄搖。為了重振電影產業,臺灣影視管理機構開始主動資助有創新思維的導演,被稱為“臺灣電影新浪潮”的運動由此開始。
臺灣新電影指20世紀80年代臺灣青年電影藝術家的電影革新運動,是臺灣戰后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臺灣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運動,是從1982年8月四位臺灣電影節新導演合作導演的影片《光陰的故事》開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等。
臺灣新電影指20世紀80年代臺灣青年電影藝術家的電影革新運動,是臺灣戰后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臺灣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運動,是從1982年8月四位臺灣電影節新導演合作導演的影片《光陰的故事》開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等。
期間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冬冬的假期》等,20世紀80年代初,臺灣一批30多歲左右的年輕導演,掀起的一場電影運動:現實主義傾向和人文主義追求。1982年,《光陰的故事》標志著新電影的開端,導演、編劇四人: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代表人物:侯孝賢、楊德昌、陳坤厚。其中楊德昌和侯孝賢被稱為“臺灣新電影雙子”。
臺灣新電影由1982年《光陰的故事》揭開序幕,以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陳國富、陳坤厚等為代表的新電影導演們在有限的條件下,證明了創意與新銳所能產生的爆發力,用電影帶領我們重探時代,追憶成長,針砭社會,以及提出了電影美學的更多可能性。
臺灣新電影的風格非常類似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體現在平穩的敘事結構,較為開放的結尾,細膩、樸實的表達方式,代表作有《兒子的大玩偶》《稻草人》《小畢的故事》《童年往事》等。八十年代隨著城市化、市場化帶來的諸多新的社會問題困擾著臺灣,楊德昌的《青梅竹馬》《恐怖分子》就像手術刀剖析臺灣社會在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儒家傳統與商業社會之間的種種碰撞和摩擦。
進入90年代,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李安的《喜宴》分別在威尼斯、東京和柏林電影節斬獲大獎,將整個臺灣新電影運動推向了國際化的高度。
不過,由于市場相對小以及開放程度更高,臺灣本土電影在新浪潮運動之后顯得后勁不足,在與“國際大片”抗衡方面多少顯得有心無力,“長鏡頭”“悶片”等標簽讓普通觀眾敬而遠之,新電影作品成為票房毒藥,后來甚至有臺灣新電影害死了臺灣電影的批評聲音。
臺灣新電影運動為臺灣電影留下了豐厚的遺產,過去的先鋒已變成今日的傳統。從編劇的吳念真、朱天文到攝影的陳坤厚、李屏賓,從剪輯的廖慶松到聲音的杜篤之,還有當時是演員現在是豆導的鈕承澤,如今都還是臺灣電影的中堅力量。后續不僅催生了臺灣新新電影的誕生、發展,甚至間接影響到魏德圣、王育麟等超過世代的導演群體。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于網絡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