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導培訓 來源:m.2022ahvc.com 發布時間:2018-08-28
“沉默的螺旋”是傳播學中著名的理論,它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大多數個人為了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從而不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
這一理論建立在人的【社會從眾心理和趨同行為】的分析基礎之上,觀念的力量來源于社會對被禁止的觀點和行為的嚴刑,來源于個人對孤立的恐懼。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甚至被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這樣一來,便形成【一方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的螺旋發展過程,不斷把一種意見確立為主要意見,如果這個過程有大眾媒介參與,螺旋往往形成得更快更明顯。
通常來說,對于一個有爭議的議題,人們會有一個直觀判斷:自己的意見是否屬于“多數意見”?屬于“多數”或處于“優勢”的時候,便傾向于大膽地表達這種意見;屬于“少數”或處于“劣勢”的時候,就會為了防止“被孤立”而保持“沉默”。
舉個例子。公司開會的時候,對某件事出現了爭議,領導或資深人士提出了一個觀點,且語氣態度很堅定,獲得了多數人的贊同,而與他們持不同的意見的人正好是資歷淺或新員工。這時候,新人就有可能屈于強勢意見的壓力及被孤立的恐懼,轉而認可這個意見。可見,一個團隊的最終決定意見不一定是團隊成員理性討論的結果,更可能是對團隊中強勢意見趨同妥協的結果。這里有個值得注意的關鍵:強勢意見所強調的東西,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反之也是:被壓抑的也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沉默的螺旋本身不涉及觀點的正確或者錯誤,它的基礎是人的【從眾心理】,除了出于被社會孤立的恐懼而保持沉默,還有一條很關鍵的理由是:人們無法保證自己所持有的異議是絕對正確的。
再舉個例子。陳凱歌的《道士下山》上映后,網絡上呈現的是一邊倒的差評,其實有很多人并沒有覺得這部電影不好,但是因為大V們和整個網絡都在談論這部電影有多差,這些人就選擇了不發表自己的異見,以免被冠上“水軍”的名號。況且,大部分觀眾不具備優越的表述能力,很難像大V那樣將自己的觀點很有邏輯的表達出來,嚴重的甚至會懷疑自己的判斷力,這種情況加劇了沉默者的基數,也讓差評越來越擁有毋庸置疑的“正確”。但在互聯網時代,沉默的螺旋被逐漸打破。
仔細想想,是不是自己有時候不自覺的也會陷入“沉默的螺旋”中呢?小編覺得,學習傳播學的意義之一正是讓我們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自知。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QQ:1624823112),謝謝。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
官方微信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博
微博掃一掃